2010年9月28日 星期二

<英國三> 大眾運輸 中

結束地鐵之後來講到火車。倫敦主要有17個火車站,朝四面八方的鐵軌呈放射狀擴散,比較有名的車站有:查令十字、國王十字、利物浦街、維多利亞、伯靈頓、聖潘克拉、滑鐵盧。

查令十字車站 Charing Cross railway station
1864啟用的車站,很標準地擁有了鍛鐵製的大型拱覆蓋月台,然後加上一棟相當古典的車站旅館當作立面。不過毀了,現在是一棟1990年蓋的據說是所謂"後現代"風格的車站+辦公室+賣場的複合式大樓,面對著泰晤士河跨出鐵軌,旁邊還有一座頗有特色的人行橋。
左邊那棟一層一層像年輪蛋糕切片的就是車站
鐵軌跟人行橋有一些吊來吊去的漂亮結構
(其實底下根本有撐著XD
我壓根沒進去
所以我要來介紹旁邊吊來吊去的人行步橋了
似乎有幹掉千禧橋的潛力?
明明自己有基座了也要再多拉幾根
似乎某種程度上要呼應遠方的倫敦眼
(它只有撐左邊而已,其他都莫名其妙地飄在水上
國王十字車站 King's Cross railway station
哈利波特的王十字車站於1852年啟用,位於倫敦的北方,如果你要到劍橋甚至愛丁堡或更北的地方都是來這裡坐車。緊鄰王十字旁的就是行駛歐洲之星的聖潘克拉車站。

車站只有左右兩個拱頂組成,總共月台11個
整體顏色相當樸素,裝飾也不多
冷清清看來已經過氣了
聖潘克拉車站 St Pancras railway station
1868年啟用,有74米當時最大的拱頂,配上維多莉亞歌德的車站酒店立面,
這樣無懈可擊的組合,使它應該可以算是倫敦最經典的火車站吧!
而且它就是歐洲之星的停靠地,大英帝國的門戶。
地面下有商店街
整個車站月台都用玻璃圍住,必須要經過地下新規畫的國際車站系統才能到達


利物浦街車站 Liverpool Street station
用自1874年,為通往英格蘭東部的門戶(並不通會往利物浦)。利物浦街車站被譽為全倫敦最優雅的車站,其候車棚似乎是全倫敦保存最完好也最華麗的,巨大的傘狀屋頂結構,繁複的葉草圖案裝飾及鮮豔的色彩,加上半透明屋頂射入的屢屢天光,使整座車站顯得相當吸引人。

另一方面,車站旁有一個叫百老門(Broadgates)的商業區,規劃自80年代,配置完全採美式大量開放空間的作法,總占地4500平方公尺,由13棟辦公大樓組成,分14期開發;不過相較於倫敦傳統的都市紋理,全商業區的作法導致此處的開放空間除了上班時間以外,似乎顯得有些淒涼,大辦公樓的建築尺度也顯得較不親切。

利物浦街車站坐落的位子其實是在舊倫敦城「The City」的邊邊上,而所謂的倫敦市裡面,現已是倫敦最精華的金融中心,包括國家證券交易所、Norman Foster的小黃瓜、Richard Rogers的洛伊大樓都可以從車站徒步到達。

Broadgates 裡據說是ARUP團隊設計的大樓
SOM - Exchange House
picture from SOM
SOM - 201 Bishopsgate and The Broadgate Tower
picture from  
http://www.som.com/content.cfm/www_home
維多利亞車站 London Victoria station
1862年啟用,據說是倫敦最有代表性的車站,不過正好在維修,沒看到甚麼。
附帶一提,倫敦地牢蠟像館 London Dungeon 就在車站的鐵軌的磚石拱圈底下,有各種恐怖駭人的蠟像主題,極盡噁心血腥之能事,還有一些小型遊樂設施及鬼屋,不過門票稍貴。噢我寫錯了,倫敦地牢是在倫敦橋站。


另外,伯靈頓小熊的車站我沒去,就不多作介紹了。

抱歉拖了這麼久,我一直在想到底要怎麼把倫敦這麼多地方串在一起,到底要用甚麼主題來作連貫。並不是想作景點的觀光遊覽介紹,但是至少某種程度上能帶到一些平常觀光比較難看到的部分,到底目前為止這樣的方式對不對?"大眾運輸 下"到底還該不該寫?給我點意見好嗎。

2010年9月17日 星期五

<英國二> 大眾運輸 上

倫敦自1963年開辦了世界上有史以來第一條地下鐵,令人難以想像的是當時居然是靠著蒸汽車頭配合良好的通風系統來達成的。至於真正的電氣化是自1890年開始,該條路線也營運至今;也是在這個時間點,發展出了所謂"全斷面"的大型隧道開鑿機。
picture from
"Dream out loud"
Wikipedia

早期倫敦地鐵是由數家私人公司營運,轉車往往要爬到地面再跨越大街小巷,不過現在以統一由倫敦交通局管理,大部分的車站轉乘已能透過又深又長還附有電動走道的地下道來達成。

另外,轉乘的話爬上爬下容易迷路就不說了,常常看到Subway」就情不自禁得走下去的話也會鬼打牆,就算在地鐵Underground」旁邊,他們也不是相通的 ( 出了市中心後的地上鐵是 Overground )。
地鐵站管狀開挖的樓梯井
根本是鬼片場景= =+


滑鐵盧火車站 Waterloo station
靠近南岸大學的滑鐵盧車站,顧名思義為紀念滑鐵盧之役(事實上滑鐵盧在比利時),原為行駛英法兩國海底隧道歐洲之星的國際車站,搞得當時和法國關係相當尷尬,法國總理來訪時還曾為避免waterloo字眼出現關閉全站廣播系統,不過歐洲之星現已改停靠倫敦北面的聖潘克拉車站。

滑鐵盧車站分為四部分:
滑鐵盧主站;滑鐵盧地鐵站;滑鐵盧國際車站;東滑鐵盧站。


圖中間鋼桁架部分為滑鐵盧車站

古典立面車站大門
車站二樓道路系統
滑鐵盧主站                         
興建於1848年的滑鐵盧火車站,由位於二層的商店街車站大廳與二層道路系統組合而成,長條型的大廳空間一邊是古典立面的商店,另一邊則是有21個月台一字排開相當壯觀。附帶一提,英國的火車站分部是圍繞著倫敦四周,鐵軌呈放射狀向外聯絡,所以每個車站都只有單向的行駛路線;每個車站都是該路線的終點站。


由超大跨距鋼桁架連接古典立面的車站大廳
右邊是商店,左邊是21個月台入口
鐵軌方向與大廳方向互為垂直


糖果攤販

候車月台



滑鐵盧地鐵站
整合了四條路線的地鐵,複雜聯絡管道於地底世界相互交錯,相當驚人。


每條地鐵線都是由兩個方向的管子(Tube)組成
行駛時不會有會車的情況發生
代表其行駛線路會是一般認知的兩倍量
也就是如果要坐的話要搞清楚方向,兩向的月台恐怕有些距離


滑鐵盧國際車站
前歐洲之星停靠站,由尼可拉斯·葛林修 (Nicholas Grimshaw ,1939~)設計,世界上最大的溫室伊甸計劃及接下來的水生伊甸計劃皆是他的作品。

此案要求特別的部分在於:
大跨距且跨距不一輕質耐震。
於是結構工程師安東·尼杭特(Anthony Hunt,1932~)設計了一連串的鋼構三鉸拱(自50m~35m跨距不一),以帶有滑輪的溝爪吊掛玻璃解決了設計條件的挑戰。


歐洲之星停駛後略顯破敗

車站底下是這般光景


西敏地鐵站Westminster tube station
位於西敏宮心臟地帶的西敏車站,為倫敦最深的車站之一。承接了正上方高保安規格的國會辦公室「鐵柵門大樓」,西敏站顯得相當堅固而嚴肅,裡面還包括了議會人員專用的地鐵搭乘動線及專屬車廂的規劃。


銅牆鐵壁隔離出了政要的乘車動線

金絲雀碼頭? 地鐵站 
Canary Wharf tube station
純粹路過,附近都是商業區,很漂亮的地鐵站。



有點多耶
先這樣 未完待續....

<英國一> 倫敦

今年暑假不知道怎麼樣,因緣際會地來到倫敦,搞得家裡經濟一度危急,讀建築系幾年了很多東西還是看不懂,給我去老實講是浪費,不過或許我還可以把照片放一放給大家看看,就比較不那麼浪費了吧.....嗎?

倫敦印象
倫敦,充滿鋼鐵與鉚釘的城市,盡其所能地炫耀其帝國主義的強盛與優越;宣示著其至高無上的歷史及文化地位。

倫敦最早為居爾特人所建,羅馬入侵後定名為「Londinium」,比較重要的是1666倫敦大火之後比較完整的都市規劃及重建,不過二戰期間因為納粹的轟炸,導致目前所見大部分的古典建築都是20世紀復原重建的成果。

倫敦一般來說是指由「大倫敦政府」所管轄的「大倫敦地區」,面積1,579 km²(將近六個台北市的大小),人口750萬。大倫敦總共有倫敦市及其他32個自治區,其中稱為城市的只有舊城池圍出的倫敦市「City of London」和大笨鐘及西敏寺所在的「City of Westminster」,每個區有不太一樣的法規與稅收,並且有各自的徽章及代表色。

但是在另一方面,英國是自治與民主議會的發源地,都市計劃方面並沒有像歐洲其他帝制國家有相當統一的規劃,33個自治市及區各自為政地有機發展,串上百年歷史又缺乏整體規劃的地鐵系統,衍生了複雜的交通系統及生活型態,給倫敦創造了相當誇張而精彩的都市風貌。


倫敦計程車的一貫車型,後車箱為面對面之五人座椅,駕駛旁不可坐人

倫敦街道大部分是計程車及雙層巴士,
一般私家車進城需繳£
8 (台幣400)

抬頭隨處可見巨大而歷史悠久的的鉚釘鋼構鐵路系統

倫敦南岸大學及Embassy教育機構
這次能有機會來到倫敦,主要是參加了Embassy這個國際語言機構在倫敦南岸大學所開設的語言夏令營。倫敦南岸大學London South Bank University創立於1892年,校地在倫敦來說是相當大的,其建築系的Nicolas PopleJeremy Melvin的著作都有在台發行。南岸大學交通便利,步行至倫敦眼與西敏市主要觀光景點都很近,附近的地鐵站、特易購、酒吧與24h便利商店都相當方便。

一到五早上除了Embassy三小時的語言課程,其他皆為自由時間,也可以參加課程安排的觀光活動,營隊於學生餐廳提供早中晚三餐。上課方式主要是英語小班制分級上課,內容為討論與報告居多,各國的同學來自包括義大利、德國、波蘭、法國、南斯拉夫聯邦、摩洛哥、甚至中國大陸等,課程以周圍單位,教師素質不固定。


倫敦南岸大學 主要有商學院、建築環境學院、
工程科學院、醫療與社會保健學院

南岸大學 麥克羅倫學生宿舍

單人小套房 八人共用樓層交誼廳及廚房 每天都有清潔人員打掃換床單

教學大樓   相當乾淨的結構
天花板不知道怎麼灌模脫模的...似乎是含結構的大預鑄版
附帶一提 這裡大部分的房子燈具都是明管另外牽的
電線都不會藏在牆壁裡

學生餐廳

半自助式取餐,有點類似IKEA餐廳,食物說不上好吃,但也不至於難吃
內容大概就薯條、蒸馬鈴薯、炸馬鈴薯、生菜等等....
肉的話是軟趴趴的飼料雞肉、絞碎的羊雜、泡在油裡的炸魚
(英國很多印度人所以基本上沒有牛肉,豬的話就不用講了....)
英國人吃薯條都配醋,烏醋白醋都有;另外英國的美乃滋是酸的



狗嘴裡吐不出象牙
以上

建築的部分太精采了
以後分篇講...